文: 林聖哲 老師
以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專屬土地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in University Endowment Lands) 社區擴建計劃為例,探討高人口密度的都市規劃中,所遭遇到環境與社會的衝擊。其中 包括都市規劃對交通阻塞、空氣污染、自來水供應、污水處理、水土保持、廢棄物處理、噪音 公害、野生生物棲息地、自然景觀、社區意識、日常生活、休閒活動等各方面的影響評估。
在追求花木扶疏、綠草如茵的自然,以及都市大規模、低密度式郊區化發展的趨勢中,北美洲 有些都市竟然耗費一半左右的總用水量在綠地保養, 遑論其他資源! 當這些高度人意支配的自 然與強調路網便捷、合理服務範圍的都市設施相互結合。公園綠地往往在大多數的都市計畫圖 中成為平均分布而不相連實的綠色,進一步殺生物自然活動相連貫的綠色孤島,進一步扼殺生物自然活動、傳播、繁衍生息的機會。
如何將自然帶進都市,使得所有都市居民能夠因而享受高品質的工作、居住、與休閒環境,進而擁有健康的身心,是十九世紀以來都市計畫理想的重心。二十世紀末葉,這種以都市人福祉 為中心的理想,更進一步的擴展到生物在都市的生存問題。近現代都市計畫的理想,應該是在 結合自然與人為環境的優點,以提供人類高效率與高品質的聚落環境。
美國景觀建築之父與都市設計先驅F. L. Olmsted 在設計紐約中央公園之後,進一步為波士頓地區,以都會發展的宏觀,利用河川及其沿岸低地,規劃成一整串的都會公園與林園大道,稱之 為都會的「翡翠項鍊,無愧。北美洲以其沒有受到大規模人類干預的原貌,直接遇到工業文明,生產效率高強的富裕社會中的菁英,很快能夠有餘裕欣賞自然原味,揚棄歐洲文明的庭園 格局。 1872年,黃石國家公園設立以保存自然及其景觀,為人與土地發展建立新的觀念。其後 為保存森林、沼澤等各種特殊自然環境而劃設保護區。這些以自然為重而限制人為活動的觀念 與作法,逐漸開展影響全球。
荷蘭在一九六零年代,利用生物生長特性於公園規劃設計, 在都市中發展出生態公園(ecological park),旋即受到歐美等國景觀與都市計畫界的重視。生態原則在都市規劃與設計上的應用,更 進一步向都市地區各種類型的個別開放空間,以及如何將他們以有利生物棲息的方式串連為系 統的角度發展。都市計劃與設計的工作漸漸需要參考愈來愈多的生物學界資訊,以填補過去著 重人類利用觀點的規劃理論與實務所留下的都市空白。
英國試圖在許多都市計劃過程中增加生物資訊,以分類尚未建築的土地,協助決定未來使用方 式。而都市中這些適宜不同類型生物生養棲息或與人共存的土地,稱作「都市棲地」(urban habitats)。換言之,就是在都市中,先將所有建築物稀疏或沒有建築物的土地,依照其地形、地 表土質、植被類型的狀態,甚至鄰近地區土地使用等因素,加以分類件作未來全市生物適合棲 息繁衍區塊系統劃設、各區塊適宜發展的生物或混合人類活動的種類的指引」、甚至未來生物棲 息地或公園綠地設計的參考。
在晚近的思潮中,開始注重人類以外的生物在都市中的角色,及在都市化地區創造可供生物棲 息繁衍的優質空間。唯有有效的將自然因子加入都市計畫體制,才能增加都市未來發展對自然 的尊重。都市棲地概念與調查作法在英國的出現,明顯降低了專業之間合作的困難,也增加生 物專業人才到市政研究規劃單位的就業。另一方面,都市計畫也有機會在生物多樣性的議題上 克盡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