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板塊運動與大地震(下) — 聖安德里亞斯斷層

北美板塊運動與大地震(下) — 聖安德里亞斯斷層

Plate Tectonics on North America and the Big One
– (B) San Andreas Fault

文 : 陳肅霖

一、緒論

2015年上映的一部由巨石強森主演的災難電影”加州大地震(San Andreas)”,以極震撼的影音效果,敘述聖安德里亞斯斷層的走滑,造成芮氏9.6級的大地震,進而引發超級大海嘯,帶起了如日本畫家北齋的浮世繪”神奈川衝浪裏”般戲劇性的滔天巨浪。

“加州大地震”電影的故事,並非空穴來風,對加州的居民而言,聖安德里亞斯大地震(the Big One)一直是人們生活的陰影。最近的一次災難發生在1906年,那次大地震的震幅高達芮氏7.7-7.9級,使加州陸地從曼鐸西諾角(Cape Mendocino)到聖黃柏提斯塔(San Juan Bautista),瞬間產生了長達477公里的斷裂帶。由於震央位於陸地,造成沿線的城市舊金山及聖荷西等極為嚴重的災情。統計超過3,000人死亡、225,000受傷,以及當時幣值4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

二、聖安德里亞斯斷層的形成

聖安德里亞斯斷層,是北美板塊西緣的一段。北美板塊,是當今地球上僅次於歐亞板塊的第二大。它的覆蓋範圍,東起大西洋中洋脊(Mid-Atlantic Ridge),向西延伸到西伯利亞的切爾斯基山脈。幾乎整個北美洲陸地,都是這個板塊的一部分。但是,加州在聖安德里亞斯斷層以西一帶的陸地卻與北美板塊無關–它屬於太平洋板塊。太平洋板塊東起聖安德里亞斯斷層,西至日本外海。聖安德里亞斯斷層,就是北美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分界線。它南起加利福尼亞灣(Gulf of California)的北端,以S型向北經過舊金山,延伸1,200多公里直至曼鐸西諾角。圖一所示的紅色曲線即為聖安德里亞斯斷層之所在。

圖一、聖安德里亞斯斷層、北美板塊、太平洋板塊、法拉龍殘餘板塊(黄f迪夫卡、高爾達)、及1906年加州大地震陸地斷裂帶(曼鐸西諾角至聖黃柏提斯塔)的位置圖。

八千萬年前,北美板塊自盤古大陸(Pangaea Plate)裂開後,一路向西漂移,並與太平洋底向東移動的法拉龍板塊(Farallon Plate)對撞。法拉龍為海洋板塊,而北美板塊為大陸板塊,前者因此而俯衝至後者的下面,並一寸寸地下潛進入地函融成岩漿,回歸地函。在俯衝沒入北美板塊的下方的同時,法拉龍上面的島嶼依序併入北美板塊,並堆疊成了當今加州在聖安德里亞斯斷層以東的大部分陸地。

法拉龍的俯衝運動持續地進行著,經過了數千萬年,如今僅剩曼鐸西諾角以北近海的黃迪夫卡(Juan de Fuca Plate)、探險者(Explorer Plate)、及高爾達(Gorda Plate)等殘餘小板塊。而在法拉龍沒入地函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太平洋板塊於兩千萬年前開始與北美板塊接觸、互動。其在加州境內的接觸線,即為聖安德里亞斯斷層。

三、板塊錯動與加州大地震

當太平洋與北美兩大板塊接觸時,並未發生板塊俯衝而沒入地函的現象。由於太平洋板塊的漂移為西北走向,而北美板塊為西向偏南,兩個板塊以水平方向相互摩擦、偏移。此種互動方式的板塊界線是一種典型的”轉形板塊界線(transform plate boundaries)”,或稱之為”錯動型板塊界線”。錯動的結果,雙方的相對位置理應沿著斷層線平移錯開,但在板塊的粗糙表面相互鎖住的狀況下,北美板塊前緣承受到太平洋板塊運動的扭力而作順時鐘方向的偏移變形。圖一的綠色弧線箭頭,大略展示這種板塊扭轉運動的走向。這樣,造成了北美板塊在這區段的前緣每年向西北位移約3公分。每一公分的位移,都為這兩個大板塊的互動累積巨大的張力。當變形累積的張力越過臨界點,能量瞬間釋放、板塊快速滑動彈回錯移之前–再扣去板塊本身漂移的位差–的位置,造成大地震。

1906年發生的聖安德里亞斯斷層錯動的地震,使斷層沿線的北美板塊向東南向位移,而太平洋板塊則相對向西北向移。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報告,沿斷層線兩邊的地理位置的瞬移,在舊金山附近達到20呎(6公尺)的距離。圖二及圖三分別為有關加州大地震後,田園圍籬以及溪流在斷層線上斷開並向右錯離的照片及谷歌衛星圖片。

圖二、摘自USGS的照片,展示在1906年聖安德里亞斯斷層大地震後,一個橫跨於斷層帶上的圍籬在斷層線上斷裂,兩邊相互錯開8.5呎(2.6公尺)。
圖三、聖安德里亞斯斷層地震導致溪流斷開錯位。打開Google衛星地圖,仔細搜尋,可以在加州找到聖安德里亞斷層。圖中藍、紅、黑三種顏色箭頭分別為三條穿過斷層的溪流。其上游皆位於下游的右方,顯然是因為板塊走滑所導致。上下游錯開的距離,可達數百公尺。根據USGS的報告,每次的大地震,會使北美板塊前緣,在這斷層區向右平移6公尺。則這幾條溪流所經歷過的斷層地震的次數,應該可以推算得知。

四丶大海嘯?

2015年的”加州大地震”電影敘述的主題,為由聖安德里亞斯斷層走滑導致的9.6級地震及其觸動的大海嘯所引發的大災難。

根據統計,已知芮氏9級以上的強震,都發生在”聚合型板塊界線(Convergent Plate Boundaries)”,也就是板塊俯衝帶。而聖安德里亞斯斷層卻屬於錯動型板塊界線,其所造成的地震,根據USGS的報告,約在7.5至8.5級之間,所釋放的能量不及電影所述9.6級的三十分之一。另外,這條斷層位於加州陸地,縱然有一小段穿過舊金山灣,但基本上,對海水所能造成擾動,比較像是透過地震所造成土石崩塌及小滑坡的間接效應,其幅度相對較小,較難觸發大規模的海嘯。

然而,儘管震幅較小,卻不是意味著聖安德里亞斯地震所造成的災害會比俯衝帶地震為輕。這是因為前者為水平向的震動,加上發生在陸地上,鄰近丶甚至還縱穿過人口聚集的都會,其對建築物所造成的損害,比位於海底、且為垂直向震動的俯衝帶地震更為嚴重。

五、大地震何時會再發生?

USGS依據板塊飄移模型計算,聖安德里亞斯斷層大地震的發生頻率為每200年一次。最近一次的大地震發生於1906年。據此推測,在2100年之前,加州受到這個斷層7.5級以上災難性大地震侵襲的機率,應是相對較低的。儘管如此,斷層帶上的其他地點仍然會發生芮氏6級左右的中型地震。其發生頻率大約為30年/次。

另外,沿這個錯動型界線所伴生較小的斷層,也相當活躍;例如:位於舊金山灣東岸的黑華德斷層(Hayward Fault),於1989年發生了6.9級的地震。紀錄顯示,這條斷層的活躍的間隔期大約是150年,地震震幅約在芮氏6.8至7.0級。

六、大斷層與溫哥華

溫哥華與聖安德里亞斯斷層的北端曼鐸西諾角的直線距離約1,000公里。因此,溫哥華居民對這條斷層引發的大地震是無感的。但這並不意味溫哥華與聖安德里亞斯斷層毫無緣分。由於太平洋板塊每年往西北漂移7至11公分,北美板塊向西南前進2.3公分;粗略計算,聖安德里亞斯斷層將在八百萬至一千萬年之後,前進到溫哥華。也由於曼鐸西諾角地處於北美丶太平洋丶及高爾達等三個板塊的交會點,這裡同時會發生喀斯克地亞俯衝帶大地震丶以及聖安德里亞斷層大地震。屆時,溫哥華很可能也會成為類比於現在曼鐸西諾角的地震活躍地帶。籲請溫哥華的居民要為自家的子孫的子孫的…..子孫們,留個推背圖,做為啟示錄,警示他們早作準備。

事實上,當代溫哥華的居民,最該耽心的地質災變,並非這條斷層。除了黃迪夫卡俯衝帶帶來的9級大地震及大海嘯之外,還可能有來自華盛頓州雷尼爾火山(Mt. Rainier)噴發的火山灰。地質界推測它的規模將為聖海倫斯火山(Mt. St. Helens)在1980年噴發規模的百倍;而且,其在數十年內噴發的機率為95%。另一個比雷尼爾百倍級數更大的火山灰災難,是位在懷俄明州的超級火山(caudera):黃石公園。

北美板塊運動與大地震 (上) — 喀斯克地亞俯衝帶

北美板塊運動與大地震 (上) — 喀斯克地亞俯衝帶

Plate Tectonics on North America and the Big One
– (A) Cascadia Subduction Zone

一、緒論

2023年10月15日,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引用UBC教授Tony Yang的論述,地質界預測位於溫哥華島外海150公里處的板塊俯衝帶(subduction zone)發生芮氏9級的大地震(the Big One)已經超過期限,溫哥華外海隨時可能發生這個大災難。有關大地震的新聞與傳聞,每隔數年就會在北美太平洋岸地區熱炒一陣。每次的報導,都會引起正反兩極的反響。但隨著報導次數的累積,對大地震無感的人越來越多。其實,這事件就像是放羊孩子寓言的番外篇:不是狼會不會來,而是狼何時來?以及,如果狼來了,會造成多大的損害?

根據地質調查,造成北美西海岸大地震的板塊運動(Plate Tectonics)有兩種,其一為斷層走滑(strike slip tectonics)、其二為板塊俯衝(subduction)。這兩種運動源自於三個相撞板塊–太平洋板塊(Pacific Plate)、北美板塊(North America Plate)、及黃迪夫卡板塊(Juan de Fuca Plate)的交互作用。其地理位置如圖一所示。

圖一、根據有關喀斯克地亞俯衝帶及聖安德里亞斷層帶的文獻與視頻資料,在谷歌衛星地圖上手繪的北美西岸板塊及其運動方向。(圖: Google Maps)

二、喀斯克地亞俯衝帶(Cascadia Subduction Zone)

喀斯克地亞俯衝帶(圖一的黃色曲線)是黃迪夫卡板塊與北美板塊相撞下潛而形成與北美海岸平行1,100公里長的帶狀地質擾動區。北美板塊的運動方向為西南走向(圖一右中的藍色箭頭)。其西鄰的黃迪夫卡板塊則受到兩個作用力而向東北方向運動。此二作用力分別為來自西北走向(圖一下方藍色箭頭)的太平洋板塊的推擠、及由黃迪夫卡中洋嵴(Juan de Fuca Ridge)所產生的玄武岩塊的擠壓。中洋嵴是地殼的裂縫,地函(mantle)的岩漿從此裂縫湧出,冷卻成玄武岩並向中洋嵴兩側伸展(圖一中上灰色小箭頭),迫使黃迪夫卡板塊向北美大陸推進,最終在俯衝帶與北美板塊碰撞並向下俯衝。俯衝的黃迪夫卡同時咬住北美板塊的前緣,將之往下並往大陸方向捲。此種下壓及後捲所產生的應力,迫使北美板塊鄰近前緣的陸塊向上彎曲弓起。這條弓形帶的寬度大約在50-100公里(圖二)。

圖二、黃迪夫卡板塊俯衝手繪示意圖

三、大地震及其效應

當陸塊變形所蓄積的能量釋放時,會造成強度高達芮氏九級的地震。此時,下捲的北美板塊前緣會回彈,導致陸塊做垂直方向的顫動,以及水平方向的舒展滑動。此種上下顫動與水平滑動的結果,會使前緣陸塊最終回到上次大地震後的高度與經緯位置。而弓起的地面,則驟降回其本來的海拔高度。簡言之,一次俯衝帶的能量釋放,除了造成垂直向的震動外,震區地面也會發生水平與垂直方向的位移:俯衝帶前緣的地面會上翹、離俯衝帶外一段距離的地面會下沉,而整個陸塊又會往太平洋方向水平滑動。這樣的板塊顫動會持續長達五分鐘以上。震幅越大,地震持續的時間越長。

海底板塊上下晃動的結果,製造了超級巨浪,形成海嘯,距離震源最近的溫哥華島西岸首當其衝。由於海岸的地形為陡峭岩岸與河口三角洲交互分佈,低平的漏斗形狀的河口,承接了所有被高岸擋回的巨浪,再又遇上淺平的海底,更疊加地放大了海嘯的效應(圖三)。其對陸地造成的衝擊,可引用過往同類型的地震作參考。2004年的南亞9.3級大地震及2011年的日本福島9.1級大地震,皆屬俯衝帶能量釋放的性質。兩次大地震引發海嘯潮水湧入河口低地潮水的高度,前者達15-30公尺,後者達13-14公尺;而海水衝入內陸達海平面50公尺高、10公里遠。

圖三、位於溫哥華島西海岸的Jordan River河口,地勢低平且呈漏斗狀。一旦海嘯來襲,此處將成重災區。因此,當局在此立牌警告,指導人們如何察覺海嘯及逃生之途。

北美大陸上一次因俯衝帶能量釋放引發的大地震,發生於1700年1月26日深夜。估計震幅達芮氏8.7-9.2級,使奧立岡州海岸的陸地下沉2公尺,並滑動了20公尺遠。地震所掀起的海浪,雖然在此岸沒有準確的紀錄,但遠在太平洋對岸的日本,則有歷史文獻報導在相對應的時刻發生無震兆的9公尺浪高海嘯,日人將之稱為孤兒海嘯(みなしご津波)。

四、地震預測

俯衝帶能量釋放時,震央周圍的板塊會發生位移,並回到上次釋放後的經緯度與高度。因此,預測地震的第一個方法,是利用衛星定位測量敏感地帶距離其初始位置的位移距離及弓起高度,以預測下一次能量釋放的可能日期。然而,在上一次大地震發生前後,人類還沒有發展出衛星定位及其他地理測量技術,無法獲得當時精準的地理資料,因而目前尚無法藉此科技做地震預測。 第二個預測大地震的方法,是地質鑽探。華盛頓大學地質研究教授布賴恩·富蘭克林·阿特沃特(Brian Franklin Atwater)鑽探奧立岡州海岸潮間帶的泥層,用碳十四追蹤歷次因大地震造成泥層劇烈變動的年代。研究的結果為喀斯克地亞俯衝帶發生大地震的年代分別為西元前950年、550年、及西元400年、700年、1700年。這幾個地震的間隔分別為400年、950年、300年、1,000年。若以最短間隔來預測,則1700年之後的大地震應該發生在2000年。但這顯然是最悲觀的預期值。根據地質界的計算,喀斯克地亞大地震的頻率,平均應為300-500年。也就是說,2023年才是剛剛進入大地震可能的活動期,但並非逾期。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圖/文:Serena Su

世界地球日定於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已進入53週年,在這天全世界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宣傳和實踐環境保護的觀念。2023年的主題同樣是「投資我們的星球」,是一個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節日。


在地球日這一天,一天不開車,以行動搭乘公共交通系統、騎自行車支持保護地球。也可為環境做些舉手之勞的事情,比方:除草,早點關燈。或在住家附近的公園,享受美麗的綠色,探索大自然。也可前往參加溫哥華各地的世界地球日活動,如:Commercial Drive與Grandview 的公園中舉辦的溫哥華地球日遊行,或是在Tri-Cities organization於t Rocky Point Park , Port Moody。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相互提醒節能、環保,為永續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國王潮汐King Tide

國王潮汐King Tide

文:Serena

照片:網路

潮汐的產生為水在地球表面的運動,由月球、太陽和地球自轉萬有引力的綜合現象。(維基百科)

國王潮汐 King tide 則是一個非科學術語,用於描述一年中預測的最高潮汐和最低潮汐事件。發生在 月球最接近地球時,於滿月和新月期間;換句話說,當月球在其橢圓軌道上離地球最近時,必須同時出現滿月或新月。由於其天文性質,大潮是有規律且可預測的事件,而每年可重複發生多次。

它們顯示了海平面上升狀況,並可預測的未來平均水位。隨著沿海岸線的水位上升,漲潮可能會進一步向內陸延伸並導致局部洪水。當暴風雨條件下發生國王潮汐時,特別令人擔憂,這會導致極端風暴潮,對海岸線將造成重大破壞。

國王潮常發生時間為11 月和 2 月。2022 年初的國王潮汐導致傑里科海灘Jericho Beach、Yaletown 附近各地淹水,2022年底低窪地區沿岸水患,北溫沿岸地區地下停車場淹水,預測2023年一月份也將有水患,不可避免的氣候變遷造成的水患,值得省思。

氣候變遷對於人體健康的衝擊

氣候變遷對於人體健康的衝擊

文:林聖哲老師

直接衝擊

超過人類感覺舒適的溫度,例如過冷與過熱的氣溫,會增加人類生病(主要是呼吸系統疾病),甚至死亡的風險。直接來說,夏季與冬季平均氣溫度的上升,會使這些因氣溫變化而產生疾病發生的機率增加,導致人類死亡率增加。如果熱浪襲擊的頻率,或是幅度增加,對於這些疾病的發生會有更廣泛的衝擊。如果劇烈氣候變化發生的次數增加,諸如颱風、旱災、水災等經常發生 ,不僅會造成直接的人類受傷與死亡,更會引起相關的傳染病與疾病,並造成心理上的創傷等心理疾病。以上所述爲氣候變遷對於人類健康的直接衝擊。

間接衝擊

就間接衝擊來說,氣候變遷對於人體健康的主要間接衝擊之一是人類所食用穀物之生產的影響。人類所使用糧食之中,穀物即占了三分之二。氣候變遷對於穀物的衝擊,主要是來自於空 氣中溫度,濕度的變化,對於穀物的發芽、成長及光合作用的影響,間接的則是於植物的疾病, 病蟲害及灌溉用水的供給等發生變化。

氣候變遷的重要間接衝擊是,病媒(例如蒼蠅與蚊子等)傳播疾病(例如登革熱等)的增加與改變。這類病媒傳播疾病在熱帶國家來說,是造成人口罹病率與致死的主因。而由於氣溫與降雨量的改變,將造成這些病媒的行爲與分佈區域的改變,以及這些病媒傳播疾病發生區域的轉移與發生頻率的變化。而由於氣候變遷會造成水體的溫度、分佈區域,以及病菌繁衍的改變,一些非病媒傳播的疾病, 例如霍亂、沙門氏菌感染等疾病,與其他伴隨水體而傳播散佈的疾病發生機率,也都可能增加。

因爲溫暖的環境適合滋養蚊子與蜱體內之寄生蟲與病毒,全球暖化使得受病毒侵染的蟲類變多, 因而也提高人類被咬,受到感染的風險。在北美洲,異常炎熱的夏天,則造成萊姆病與西尼羅病毒的肆 虐。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聖嬰現象加強了間日瘧原蟲與熱帶瘡原蟲的活動性,科學家分析各項 數據後發現,聖嬰現象所導致的平均溫度上升,降雨量減少,露點(dew point)的降低,與河流流量減少等等因素都有助於瘧疾的肆虐。

另外由於氣候變遷,造成海平面上升,淡水資源減少,及對於人類遷移與居住區域的改變等,會對於人類的社會與經濟造成衝擊。這些衝擊與狀況的改變,也會對於人類的健康,造成相當的影響。例如人 類會對於日漸減少的自然資源之使用權,發生爭執。而整個氣候變遷過程也與空氣污染具有關係,因為化石燃料的燃燒,會造成氣候的變遷,也會產生許多空氣污染物。由於這些 空氣污染物 的增加,會造成人體過敏與發生心臟與呼吸系統毛病的增加。

近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