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鮭魚

文字:Serena Su
圖片:網路 / Serena Su

每年八月至十一月的時期,是鮭魚洄游產卵的季節,越是深秋,越能在大溫地區的小溪內,見到鮭魚的身影,在秋高氣爽的好時節,走訪大小溪流,探探鮭魚於溪流的自然生態。

大溫可見的鮭魚為 太平洋鮭魚(Oncorhynchus 鉤吻鮭屬),有五種常見的鮭魚全身變紅色,腹部為綠色的 Sockeye (red) 紅鮭、較小型的 Pink (humpy) 粉紅鮭、側身有條紋的 Chum (dog) 狗鮭、中等體型的 Coho (sliver) 銀鮭 與 巨大的 Chinoon (king/spring) 帝王鮭。


每種太平洋鮭魚的習性雖不同,基本生命形態是一樣的,於淡水溪流中產卵,經過寒冬於淡水中成長為魚苗 ( Juvenile fish )之後游向大海,約二~五年後(品種不同有不一樣的時間)長成成魚,於繁殖期再從大海返回,當鮭魚回到溪流時,即停止覓食,靠體內所儲存的脂肪與蛋白質維持生命,出生地完成交配產卵,完成一生。


在大溫地區,最期待的是每四年的紅鮭大洄流,2018、2022是紅鮭大年,下一次的則為2026年,以此類推,至於不是大洄流時,也可於溪流中看到少數紅鮭的身影。

若於Tri city 附近,於Lion’s park 的Coquitliam River 溪流,或是附近的Hyde Creek溪中,尋找鮭魚;若是在溫哥華西區附近,則可到Pacific spirit Reginional park 的Spanish Bank Creek 中觀賞。

Lion’s park (攝於 10/28/2023)
Spanish Bank Creek (攝於 11/06/2023)

Metro Vancouver Regional Parks大溫地區公園建議到以下公園:

Kanaka Creek Regional Park’s、Burnaby Lake Regional Park、Capilano River Regional Park、Tynehead Regional Park。 也可至孵育場觀看,如北溫的Salmon Hatchery、Inch Creek Hatchery、Weaver Creek Spawning Channel,都可就近看到一年一度的洄流。

Weaver Creek Spawning Channel (攝於 10/31/2023)

太平洋鮭魚 是Oncorhynchus屬 來源於希臘語ὄγκος(ónkos,“腫塊,彎曲”)+ ῥύγχος(rhúnkhos,“鼻子”),指的是雄性在交配季節發育的鉤狀鼻子(“kype”)而大西洋鮭魚是 Salmo屬,鼻子不會勾起來之外,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大西洋鮭魚產卵後並不會死亡,也就沒有那悲情的故事。而在台灣的櫻花鉤尾鮭,與太平洋鮭魚是同一屬,世界著實神奇。

卑詩省一直努力於觀察不同鮭魚種群在近期極端溫暖條件與環境變化的表現,了解鮭魚將如何應對未來的氣候變化。

自 1950 年以來,太平洋的溫度持續上升,尤其近幾年,太平洋出現極其強烈的海洋熱浪,名為 “The Blob”,導致在這海域覓食和生長的太平洋鮭魚受到嚴重威脅。

在異常溫暖的條件下,導致河流和湖泊鮭魚在關鍵淡水鹹水轉換的生命階段發生許多變化。其中一些變化包括水溫升高,河流跨季節流動模式的變化,更極端的河流流量,土壤、岩石和有機物質侵蝕到水體中,一些湖泊的氧氣含量下降,以及河流時間的變化和結冰的湖泊。

長期以來,鮭魚棲息地一直在發生大規模的景觀與氣候變化,更多降雨和暴雨事件,森林砍伐使河谷容易遭受侵蝕和山坡滑動,土壤、岩石和有機物質對河流和湖泊的侵蝕增加,也降低了鮭魚的水質與卵孵化的困難度,也阻礙鮭魚的遷徙城市發展、農業、採礦、林業和其他人類活動正在加劇污染與破壞。例如,河流和湖泊周圍森林樹冠的喪失消除了遮蔭的冷卻效果,進一步提高了水溫,氣溫也上升。 鮭魚的生態,無庸置疑是一個值得被關注的議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近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