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林聖哲 老師
卑詩省的鮭魚今年洄游產卵的比預期少了很多,聯邦的科學家原本預測會有三百二十萬鮭魚 回來,結果只有七十萬尾回到牠們的產卵地。過度的捕魚或是生態環境的改變,都會減少鮭魚的 數目。人們在前往亞當斯河的勞德雷克省立公參觀鮭魚洄游的人都看到向鮭魚致敬」的標語。發 起向鮭魚致敬運動的人,希望人們保護鮭魚的自然生態,使加拿大此一最大的鮭魚洄游地,能保存久遠些。
鮭魚的捕捉期是鮭魚在海中成長,即將游到產卵地之前。今年美國與加速拿大為了捕捉鮭魚 的數量問題,幾乎反目。但美加以往為了保持鮮魚的自然生態也經常攜手合作。像在卑詩省境內 的「地獄門}美加合作興建了一連串的混凝土魚道,讓鮭魚方法便回到亞當斯河產卵,便是一個合 作的好例子。因為美國也很清楚,鮭魚不能在卑詩省產卵成長,四年之後大家在太平洋都沒有結 魚可捕了。
搭乘落磯山登山號火車,在到達溫哥華與錦祿球市中間,車上的服務人員會指出一處叫做{地 獄門}的地方,那裡河水湍急,是菲沙河最狭窄之處。每分鐘有二億加侖的水,流過僅三十公尺 寬的狹谷。車上的服務員說,一年中 地獄門河水高度的變化達二十六公尺。但那是鮭魚洄游產 卵的必經之地。以往{地獄門水流的速度為每小時四十公里,因美加合作開建魚道,目前水流的 速度已改變為每小時二十八公里。
當時另一個急迫要建魚道的原因是,一九一四年開建鐵路時,因為炸藥爆山,引起的山崩,,阻擋了很多河道,使許多鮭魚無法回到它們的出生產卵。美加經三十年的興建,兩年的興建,終 於在一九四五年建成了一連串的混凝土魚道,使鮭魚便於洄游到亞當斯河產卵。
「許多人都在日本餐廳吃過一種「鮭魚卵紫菜卷],這種讓很多食客垂延的金黃色珍珠般大小 的鮭魚卵,一條母鮭魚能產下四千個卵,再加上一條公鮭魚,兩條鮮魚能使四千個魚卵孵化,但 只會有八百條魚苗存活,只有兩百條能長成一,兩歲的鮭魚游出太平洋。牠們在太平洋生活的兩 年半裡,要躲開大魚,殺人鯨、海狗、海豹的吞噬,能活下來最後游向菲沙河口的,只剩十條。 其中八條被漁夫及印第安人所捕,只有兩條能回到亞當斯河產卵。
「回歸尋根」可能是魚的天性,但牠們怎能在千萬里之外的海上,找到牠們生長的家呢? 科 學家們猜測,牠們的大腦中有一種磁場定位的本能,引導牠們分辨方向及洋流,當牠們到達菲沙 河口候,家鄉的氣味,則吸引著牠們回到生長的地方。
鮭魚早在冰河期,已開始這種週而復始的迴游了,科學家們已在卑詩省現今地質層的挖掘 中找到了證明。如何維持這種鮭魚的自然生態不被破壞,政府除了保護河川不被污染、不被截斷 之外,政府並在很多地方設立鮭魚的人工孵化場,每年放出六億五千萬的魚苗。鮮魚為加拿大每 年帶來的收入高達八億餘元,提供二萬三千個工作機會,單單政府每年售出的海釣的釣魚執照,便多達四十萬個。
過去十五年來,鮭魚最大一次盛產期是在一九九十年,有二千二百萬條鰭魚從太平洋往菲 沙河口迴游,漁人在他們到達沙河口前捕捉了一千六百萬條。鮭魚的迴游雖然是它們生命最後 的旅程,但是它們另一生命循環的在開始,它們「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所表現出來的勇氣,不正是人們最該學習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