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 年,當舊金山只有六萬人口,西雅圖還是一個幾百人的小村子的時候,菲沙河谷,岩溪和巴克維爾先後發現黃金,有幾萬人從美國同時湧進卑詩淘金,開啟了卑詩的歷史。殖民地政府為了聯接黃金窩,興建一條可以讓篷車通過的卡里布篷車大路可謂刻不容緩。這是一條 600 公里長的商業大道,又稱為「女王大道」(或稱「黃金大道」),路途上留下許多房屋,人物和故事。在接著卡里布淘金之路的文章,我將帶大家跟隨淘金客的腳歩,全程走一趟這條通商大道,地毯式的逐一探訪每一個村鎮,追憶那些已早被大家遺忘的故事!
卡里布篷車之路
卑詩大陸早期沒有任何道路。1846 年,時任哈德遜灣公司首席道格拉斯派遣著名探險家安德遜 (Alexander Anderson, 1814-1884) 尋找從新喀里多尼亞通到太平洋海岸的毛皮貿易路線,安德遜探索了哈里遜湖和利盧埃特之間的一系列河流,湖泊和原住民小徑,得出的結論是:這些路線都像菲沙河一樣,難以通行,不切實際。不過,安德遜循著 Blackeye 酋長的引領,建議了由希望堡通過 Manson 山脊和 Tulameen (圖拉明)到達甘露堡,然後再接往亞歷山大堡的替代路線,取代難以通行的菲沙峽谷,這就是1848 年至 1860 年哈德遜灣公司最終所採用的「毛旅古道」(Brigades Trail),將毛皮從太平洋海岸順運送往新喀里多尼亞。
早期的淘金客不是為了貿易,他們只想從海岸儘快到達最早被發現的 Lillooet (利盧埃特)金礦區,故遵循安德遜提供的另外一條線索,從哈里遜湖上游攀上利盧埃特湖進入 Pemberton (彭伯頓),然後沿著現在未被編號的「彭伯頓搬運古道」,經過 Anderson 湖和 Seton 湖搶先到達利盧埃特。這條被礦工走出來的步道,避開窒礙難行的菲沙河谷,因為此徑非常耗費體力,故被戲稱為「Lillooet 牛徑」。在卑詩淘金熱初期,淘金者完全需要靠個人體力,自行背負物資健行通往淘金區,於是,建設一條可以讓毛騾行走以運送貨物的道路,加快人員和物資進入黃金礦區成為當務之急。
道格拉斯總督最早期跟隨著礦工走過的「Lillooet 牛徑」,開闢了 Lillooet 草徑(或稱「道格拉斯古徑」),就是從哈里遜湖的道格拉斯堡 (現已湮滅) 抄小徑上山,經過 Anderson 湖和 Seton 湖到達利盧埃特,它能容許毛騾行旅通過,解決運輸上的難題。隨著礦工逐漸深入卑詩内陸山區,道格拉斯於是決定再從利盧埃特開闢一條山徑通到內陸,到達海灣公司原有的亞歷山大堡為止,這條淘金路徑於1859年開始建造,1862年完成,所以淘金大道黃金里程的零公里,就是由利盧埃特開始算起。
但是在草徑完成前一年,礦工們在卡里布發現了更大的金礦,沒有必要在利盧埃特停留,道格拉斯隨即接受穆迪上校建議,重新拓建一條至小 18 呎寬(約 6 米),可以容納篷車通行的通商大道,它將改從耶魯鎮開始建造,取道湯普遜河通至內陸,放棄原來從哈里遜湖前往利盧埃特,剛要建成的 Lillooet 舊徑。這條計劃的新道路被稱為「卡里布篷車大道」(Cariboo Wagon Road),它與 Lillooet 舊徑在 Clinton 相遇,其中最艱難的 Boston Bar 和 Spences 橋這兩個路段,由穆迪上尉率領的英國皇家工程師隊負責興建,其他較容易拓寬的路段,則交由地方的承包商承建。
1865 年 9 月,卡里布篷車大道 (Cariboo Wagon Road) 全線開通,全長約 600 公里,從耶魯鎮開始,沿著極其險惡的峽谷地形,經過 Cache Creek 進入內陸高原,再通向巴克維爾黃金窩,為卑詩内陸開發揭開新頁。
自從 1886 年太平洋鐵路通車之後,直至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這段大拓荒時期,火車帶來更多定居者,牧場和農業朝著卑詩北部高原迅速發展,那是卡里布道路最繁忙的運輸時代。後來時代變遷,林業和礦業支撐起北卑詩的經濟發展,卡里布淘金之路被拓寬為 97 號快速道路,肩負貫通卑詩省南北大動脈的責任,這也是卑詩省至今為止,從溫哥華通往卑詩北部唯一的一條公路。北卑詩地廣人稀,大家也許很少走這一條公路,可能對這塊與溫哥華近在咫尺的土地仍然陌生,現在,各位就跟著我走一趟卡里布淘金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