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菲沙河及卡里布先後發現金礦,掀起巨大的淘金熱潮,最初到達巴克維爾的雖然以美國人為主,其中有很多是華人,他們大多擁有舊金山的淘金經驗。山城在最高潮的時候,人口達到五六千人 (若加上整個卡里布山區約一萬多人),原木建築取代礦工的帳篷,城裡設施應有盡有。這個被早期華僑稱為「加列布」的唐番地,裡面有一個強大的華人社區,鎮上除了廣利行商店,還有同晏和、和利棧等寶號,同鄕會、宗親會等團體也不在少數,而且還設有養豬場、宰豬房、菜園、賭場、煙館和妓寨,形成一個華洋雜處的「國際都會」,也是當時北美洲僅次於舊金山,加拿大規模最大的唐人街,連維多利亞唐人街都瞠乎其後。
1869 年 9 月,巴克維爾的華人張燈結彩,在唐人街的入口豎起了一座拱門,歡迎新上任的 Anthony Musgrave (麥基夫)總督來訪,並準備了一場演講,向女王陛下表示忠誠和奉獻。現在,大家就跟著我去穿越時空,回到那個人聲鼎沸的唐番地,細數加拿大華人經歷過的時代蒼桑!
自從有卑詩就有華人
眾所週知,巴克維爾誕生於 1862 年,到了 1860 年代中期,聚集在巴克維爾的人數已經到達五六千人,幾乎比當時維多利亞的人口還要多,其中約有兩千名是華人。所謂:「萬里雄風揚四邑,千秋義氣普三都。」早期華人大部分來自廣東恩平、開平、台山和新會等四邑縣,自從鴉片戰爭後,他們為了逃避貪窮而先去了舊金山,後來再被黃金吸引而來到卡里布。
由於當時美國社會開始排斥亞裔,卑詩礦區對華人比較寬容,華人享受著相對公平的待遇,故此華人自然樂意離開美國,前來卡里布淘金。從前進入卡里布淘金的礦工,大多數乘坐輪船先到「大埠」(維多利亞),依規定繳交 5 元淘金許可費後,再到第二個落腳點(俗稱「二埠」)的新西敏購置日常必需用品,然後坐船進入耶魯堡(或哈里遜湖),沿著菲沙河谷歩行北上,跋涉千里才到得了巴克維爾。
雖然 1870 年代卡里布淘金熱潮逐漸消退,奧米尼卡和斯坦利礦區的興起也吸走不少人口,華人仍然堅毅留守。太平洋鐵路通車之後,鐵路公司和聯邦政府未能兌現提供他們返回中國旅費的承諾,而且當時美國並不歡迎華人進入該國,逼使華工留在加國自謀出路,於是大部分華工來到卡里布,有很多已被白人礦工放棄的礦坑,都被華人迅速填補,曾經有一段時間,華人還佔了卡里布人口的大多數。
後來水力及機具採礦作業需要人力,加上 1895 年 Cariboo gold fields 等大型採礦公司陸續開採,山城人口得以興旺回升。直至 1930 年代,受惠於 Wells 的三座大型礦場先後啟動,巴克維爾人口回復到盛時景象,這時華人約達 2,000 人,仍然佔近半數。可是二戰之後,加拿大排華法案發揮作用,眾多單身的華人無後為繼,華人人口數量銳減,而且礦場僱用人力減少,礦村急速衰敗,最終被卑詩省府斥資收購,留作省民共同回憶!
早期華人礦工生活困苦,工作薪資只有白人一半,但是很多老闆都願意雇用華人,因為華人勤勞,願意接受較低的工資,只要有工作,不管工作有多麼艱難,他們都敬業地刻力苦幹,只想盡快累積到足夠的金錢,有朝一日能夠衣錦還鄕,買田買地蓋房子。
「圓月時常在,鄕音久未聞。」華人初期建造的房屋,主要由柴火爐加熱的小棚屋組成,他們為了存錢寄回僑鄕,通常很多個人擠在一間棚屋,粗茶淡飯節衣縮食地過活。在這個幾千人口的村子裡,採礦不是華人唯一要做的工作,他們在貨運,旅館,餐館,中醫藥鋪,洗衣店和各式各樣的商店打工。沒有人知道華人淘到多少金子,因為華人通常認為「錢財不可露白」,對於發現黃金或財富保持秘密和謹慎的態度。
長期在巴克維爾從事考古工作的陳瑩瑩博士(Dr. Ying-ying Chen)說:華人與白人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對金礦帶來突然財富的反應,歐洲礦工非常華麗,不吝於誇耀他們的成績,但是華人的態度卻是保守得多。許多黃金被送回中國,或者向家鄕匯款,在那裡為革命同盟提供資金,同盟會最終推翻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建立一個共和國。對此,總部設在維多利亞的大宋公司 (Tai Soong&Co.)扮演過重要角色。
李祥創辦廣利行
巴克維爾第一間由華人開設的商號,是李祥(Lee Chang)的廣利行,它的母店是 1832 年由盧繼光在廣州成立的貿易公司,乃廣東十三行之一,在香港和舊金山都設有分店。1858 年,來自於舊金山的李祥首先在維多利亞創辦了廣利行分號,他自稱為「經理」,然後從香港進口糧食、大米茶葉、五金百貨等物質,緊隨礦工的腳步,沿途供應給華裔礦工。
1863 年,廣利行在巴克維爾隆重開業(今 Nicol 旅館的位置),在全盛時期,李祥在卡里布道上總共設有七家分店(包括:耶魯,利頓,克林頓,利盧埃特,福士鎮,斯坦利和巴克維爾),其營運規模僅次於海灣公司,為維多利亞第二大商行。1864 年,李祥還在福士鎮(Quesnel Forks)開拓了近一公頃土地,主要種植華人蔬菜,土豆,大麥和燕麥,更飼養了幾十頭豬,屠宰給比較鍾愛吃豬肉的華人。
據 Thomas Peace 和 Sean Kheraj 編著加拿大歷史教科書《Open History Seminar: Canadian History》講述,李祥早在 1860 年便將他的夫人和和兩個孩子從舊金山帶到維多利亞,使他的太太成為第一位到達加拿大的華人婦女,大家稱呼她為「廣利夫人」。但是李祥於 1865 年突然病逝,更嚴重的是,他在巴克維爾的分店在 1868 年的大火燒毀,據說損失高達三數萬元,是這場大火最大的受災戶,廣利行災後被逼出售給盧超凡兄弟,結束了短暫的燦爛光輝。
富達人家的李祥和盧超凡兄弟只是少數。下圖為矮子黃丁和獵人陳的故居,那是火災之後立刻重建的 (阿九的小屋也是),其皆位在隆德堂酒家後面(分別是 88,87 與 92 號),乃巴克維爾最古老的房子之一。矮子黃丁自從 1886 年到 1930 年代一直在此屋居住,他的一生祇靠打零工度日,沒有顔臉返回家鄕;至於獵人陳則是 1921 年才從 Kaslo 轉來此地工作,他一生勞碌,於 70 歳後移居甘露市。
「遙望唐山數萬里,不知何日返回家。」,「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鄕。」這兩副對聯,正是矮子黃丁與獵人陳(也是大部分華工)辛酸的心情寫照。阿九的房子和生活比黃丁要好一些,他自從 1873 年便住進他的小屋,阿九略懂中醫,晩年曾經做過一些小生意。1910 年,年邁的阿九將這座老屋出售給了威廉·凱利家族後,即失去音訊。
「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正當菲沙河上發現黃金後不久,時在舊金山經營大生意的盧超凡兄弟,即從舊金山將 300 名華工運往維多利亞,協助他開拓卡里布的生意。在那個時候,盧氏兩兄弟分別在廣州經營光宇盛,香港的廣民豐和舊金山的合記公司,又在維多利亞開設了大宋(Tai Soong)公司,是卑詩最大的華人銀樓和貿易商,在淘金大道上附設有五家分店(包括耶魯和巴克維爾)。除此之外,他們還在 1880 年代取得巴克維爾其中一個大礦場,在早期僑界聲望如雷灌耳。
1888 年,因為家族内部財務糾紛,北美洲大部分家族財産由大哥盧超凡那 27 歳的兒子 Loo Gee Wing (盧志榮)取得。這位盧少爺是一個狠角式,他在美國合記公司經營的鴉片生意包山包海,在溫哥華也蓋了好幾幢大樓,他將廣利行更名為廣利榮記,巴克維爾這盤小生意就交給同年齡的手下曾孝坤 (Tsang How Quon, 1860-1938) 全權掌理。
曾掌櫃自從 1890 年擔任現職,他樂於助人,大家都尊稱他為:坤叔。坤叔每年都回鄕探親,當他得知人頭稅將自 1900 年增至 100 元,往後會增加更多,他立刻將太太何氏和六歳的女兒曾福齡從中國接來加國,並在商店後方蓋了一座寬敞的大房子給她們居住,其兒子曾伯鎏(1902-1975)就是在這裡出生的。
在廣利榮記肉食店前方,就是比利·巴克第一次挖出大量黃金的地方,此處後來成為市集,幾間著名的飯店和餐廳都圍繞其周圍。現在重建的廣利榮記肉食店是原始商店的簡化版,坤叔盡忠職守,直到 53 歳退休,遷往溫哥華定居,他在溫市也開設過一間雜貨店,晩年轉往 Nanaimo 與女兒曾福齡共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