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聖哲老師
Photo by Eileen Lin
北撲翅鴷是北美洲常見的中型啄木鳥,最容易分辨就是胸前的黑色圍兜兜,西岸的公鳥有可愛的紅色腮紅。
北撲翅鴷有北美鳥類中最長舌頭和特黏口水,所以找食物時,特黏口水可以幫忙把洞穴中的螞蟻昆蟲黏出。

文:林聖哲老師
Photo by Eileen Lin
北撲翅鴷是北美洲常見的中型啄木鳥,最容易分辨就是胸前的黑色圍兜兜,西岸的公鳥有可愛的紅色腮紅。
北撲翅鴷有北美鳥類中最長舌頭和特黏口水,所以找食物時,特黏口水可以幫忙把洞穴中的螞蟻昆蟲黏出。
照片:Devon Yu
文:Serena Su
夏天到來,紅嘴巨鷗也回來了。紅嘴巨鷗 (裏海燕鷗)分佈範圍非常大,在台灣三四月也可以看到身影,牠雖不是稀有鳥類,但因為會隨季節遷徙,在溫哥華,只有夏天才能見到,常見於內陸的河流和湖泊以及海洋海岸線,要找到牠們,請多留意鮮紅色喙還有獨特的叫聲。
身形巨大的海鳥(也是所有燕鷗中最大的),有著大頭,又厚又直又尖的紅喙,和淺分叉的尾巴。整體為白色,頭頂有黑色羽毛,上翅為淺灰色,若從下方看,翅膀的外緣為深灰色。喙呈珊瑚紅色,尖端暗色。腳和腿是黑色的。趁著好天氣,到海岸邊去尋找,屬於溫哥華夏日的特定鳥兒。
文:Serena Su
照片:Devon Yu / Serena Su
在海岸邊最常見的鳥類,就屬於海鷗了。
溫哥華海岸可見到的海鷗,Glaucous-winged Gull,Western Gull,Herring Gull,Thayer’s Gull,California, Ring-billed, Mew and Bonaparte’s Gulls。長相大同小異,有的尾巴黑一點,有的嘴喙上多點紅點、黑環,加上彼此雜交,需要四年才能從幼鳥、亞成鳥長為成鳥,羽毛樣式要辨認的確不容易,在海邊漫步時可有更多辨認的樂趣。
白翅鷗 Glaucous-winged Gull是鷗科的大型鳥類,體長約半米長,翼展可達到一米半。粉紅色的蹼足的和黃色大喙上的紅色圓圈以及獨特的灰色翅膀和背羽。有白色的尾巴和胸部,翅膀的底面也是白色的,身上覆著灰色羽毛。
雄性與雌性的區別在於它們的體型大雨小。年幼的海鷗全身呈灰褐色,喙呈黑色,眼睛周圍有一圈黑色。繁殖期羽毛,海鷗頭部周圍的羽毛是全白的,雙眼周圍有一圈粉紅色的圓圈。白翅鷗的非繁殖期羽毛的不同之處僅在於頭部羽毛有灰色至棕色的斑點,並且沒有眼睛周圍的環。
為雜食性的鳥類,幾乎什麼都吃。吃垃圾和腐肉(腐爛的肉),也從其他海鳥(例如鸕鶿和鵜鶘)那裡偷東西,並可在內陸時吃鮭魚,到海洋也能吃海上生物。食物非常廣泛,包括垃圾、魚類、海藻、軟體動物、藤壺、其他鳥類、小型哺乳動物、海膽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甲殼類動物等。作為鳥類,它利用其飛行和速度來捕捉獵物,並將其大喙作為攻擊工具。鳥類還會使用岩石將獵物從高處扔到岩石上,從而砸開更堅硬、受到保護的獵物。
到Granville Island 坐在戶外吃餐點時,務必小心食物海鷗搶食的行為,Granville Island為避免海鷗搶走遊客的食物,於用餐時間用猛禽野生動物管理海鷗,帶著Harris’s Hawk (哈里斯鷹)出巡。
文章:林聖哲老師
照片:Elsie Chu
金冠戴菊鳥的眼睛和嘴喙很精細。戴菊主要棲息在松柏林裡,在樹枝上不斷跳躍,捕捉昆蟲及尋找昆蟲的卵。除在育雛時暗和雛鳥一起外,很難見到有集群活動。
牠體長10釐米是最小的鳴禽之一。長著綠白色的身體,頭部有鮮黃色的條紋。金冠戴菊因代謝產熱能力高,具有良好的耐寒冷能力,與其在冬季分佈較北一致。
照片:Devon Yu
文:Serena Su
在太陽下飛翔的貓頭鷹?
短耳鴞就是那難得一見在白天飛翔的貓頭鷹,冬季正是欣賞短耳鴞的季節,短暫來到溫哥華度冬,天一暖即展開旅程飛離。
短耳鴞是中型貓頭鷹,大約40公分,眼睛是黃色的,整體為淡褐色,腹部顏色最淡,翅膀及胸部有條紋和斑點。翼尖附近的大塊黃色斑塊在飛行時易見。雌性比雄性更深褐色。因為於白天覓食,比其他貓頭鷹更常在白天見到。喜愛生活在開闊田野或沼澤地,常可見低空飛行開闊地區,俯衝從地面抓取獵物,例如:老鼠、田鼠等小型哺乳動物。
繁殖於四月開始。雌性產下 4-7 個白色、無斑點的卵。她將它們孵化了三個星期。在此期間,雄性為雌性帶來食物並保衛巢穴。孵化兩週後,小雞開始第一次飛行。四個星期後,小雞永遠離開巢穴。
為分佈最廣的鴞類之一,除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以外的每個大陸!在北美洲,它遍布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國大陸和墨西哥北部。短耳貓頭鷹是遷徙的。夏季,貓頭鷹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繁殖。冬天來臨時,貓頭鷹向南遷徙,南至墨西哥和加勒比地區。
順道一提,在台灣也能遇見短耳鴞。